
蘇稽米花糖產于樂山市蘇稽鎮,清代末年就有名,暢銷省內各地蘇稽米花糖,前身為峨眉豬油谷花,始于清代以前。后由張吉武將其制作技術帶到蘇稽鎮,并取名為"蘇稽米花糖",在抗戰時流傳出川,甚至遠達香港。1949年后,張吉武家庭作坊生產的"張吉武蘇稽米花糖"最為著名,其生產方法、成品均保留了傳統特色,香、甜、酥、脆,具有"甜而不膩、脆不頂嘴"的特點。解放前,曾銷往香港,是樂山地區傳統名產。蘇稽--千年古鎮,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積淀,素有嘉州"魚米之鄉"、龍燈之鄉"的美譽,有遠銷境外的嘉定大綢、有香飄四海的"全牛席"、還有酥脆可口的米花糖,蘇稽是1994年列入的全省首批試點小城鎮,是2003年命名的全省重點示范鎮,是國家級農業科技生態園區所在地。
蘇稽米花糖作為四川樂山的名特產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工藝價值以及經濟價值。它選用上等糯米、優質花生、白砂糖、芝麻及上等的鮮豬邊板油等無公害綠色原料,采用全手工制作,使其外觀光潤飽滿,產品口感酥脆,口味香甜,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成為饋贈親友的絕好佳品。
據考證,蘇稽米花糖是張吉武先生于1901年首創的,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張吉武用他獨到敏銳的眼光觀察到蘇稽有著得天獨厚生產谷花糖的條件(盛產糯米、花生,適宜工藝的氣候,水資源豐富等)。為謀生存,他傾其所有,在蘇稽鎮砂嘴街租下兩間房,壘起爐灶,支起鍋,就這樣一家生產谷花糖的小作坊在蘇稽誕生了。
蘇稽場的人逢場都會購買一些谷花糖,喝著蓋碗茶,蹺著二郎腿,品著谷花糖,實在悠閑,谷花糖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佐茶佳品和逗樂趣食。具有“香、甜、酥、脆”獨特風味的張記谷花糖在蘇稽打響了,在當地贏得了美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谷花糖正式更名為香油米花糖。
抗日戰爭時期,香油米花糖隨內遷至樂山的大學生們推廣了出去。后來,全國各地前來購買香油米花糖的人絡繹不絕,產品一度供不應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香油米花糖被冠以蘇稽場鎮的名字,稱為“蘇稽香油米花糖”。很多小商小販開始推著載滿米花糖的自行車走進城鎮、鄉村的大街小巷,扯著喉嚨叫賣米花糖?!疤K稽米花糖、香油米花糖”,隨著一聲聲充滿濃厚本土口音的叫賣聲,蘇稽當地和周邊的老百姓逐漸將“蘇稽香油米花糖”簡稱為朗朗上口的“蘇稽米花糖”,兩種喊法一直延續至今。
抗戰結束,更有美國空軍﹙當時援助我國抗日﹚索性用汽油桶裝上滿滿一桶蘇稽米花糖之后,錫焊封口,遠涉重洋,帶回美國。一傳十、十傳百,蘇稽米花糖在國內,東南亞,遠至歐美國家等地傳開了。從此,蘇稽米花糖走出了蘇稽,闖出了國門,享譽海外。

米花糖產業年產值超億元
1944年,以張吉武為主的生產蘇稽米花糖的商戶在政府的主導下,打破各自為政的模式,14家香油米花糖生產作坊并成一家經營,“私私合營”,成立蘇稽糖果廠。2004年,樂山市市中區供銷合作社根據中央有關精神完成改制,原“樂山市蘇稽糖果廠”改制為民營股份制企業“四川省樂山市光洪食品有限公司”。
據了解,目前,市中區全區蘇稽米花糖生產企業獲得QS認證的企業共有11家,生產加工作坊有數十家,年產值超億元,產品銷往國內20余個省、市,還遠銷至南洋各國和歐美國家?,F在的許多超市中都可看到各種品牌的蘇稽米花糖,它的包裝更精美、品種更齊全。
優選糯米——清洗浸泡——蒸煮——攤涼搓散——晾曬(陰干)——分選——預炒——膨化——篩選——配料拌和——成型——包裝——檢驗入庫,在蘇稽米花糖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延續了百年傳統生產加工工藝,傳承了中華飲食文化,獲得了眾多殊榮。
“蘇稽牌”、“張吉武牌”、“蘇衛牌”等產品先后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優質產品獎,首屆中國商品博覽會銀獎,96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四川名優特新產品博覽會銀獎,四川省著名商標稱號,“四川老字號”稱號,中國特色食品稱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第二批保護與促進的“中華老字號”稱號,受到中央電視臺、《四川科技報》、四川新聞網等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報道。